肠痉挛 小孩最常见急性腹痛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肠痉挛又称痉挛性肠绞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为常见的机能性腹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呢?这种疾病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呢?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对于婴儿,可从哭吵的程度和强度来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
  
  典型病例其腹痛部位往往以脐周为主,也就是说,出现痉挛的部位是在小肠。近端的大肠出现痉挛时,其疼痛处为右下腹;当远端的大肠出现痉挛时,左下腹发生疼痛;如果患儿在大便之前出现腹痛,那么可能是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发生痉挛。
  
  如果患儿在大便之前出现腹痛,那么可能是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发生痉挛
  
  少数年龄较大的儿童,其绞痛可能出现于肋部,并且多见于一侧,这是由于结肠的肝曲或脾曲发生痉挛。年岁较小者,也可能出现剑突下的腹部区域绞痛,这是由于胃发生痉挛。严格说来,这不是肠痉挛,而是胃痉挛,但因其发生的机理相似,故推拿治疗也有效果。
  
  引起肠痉挛的病因可能是饮食不当(如摄入大量的生冷食品、暴饮暴食、喂乳过多,或食物中含糖量过高而引起肠内积气等)导致;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如感寒受凉等)使小儿出现肠痉挛;还可能是因为肠寄生虫毒素的刺激导致。上述的几种诱发因素都可能引起肠壁暂时性缺血,或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肠胃的平滑肌痉挛,从而引起腹痛。
  
  当肠胃的平滑肌出现痉挛时,可以阻止肠胃的内容物通过,这样就可能引起呕吐。肠胃的平滑肌,在持续痉挛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地自然松弛,此时患儿的腹痛即消失,而形成所谓“发作间歇期”。如果致病因素未能被消除,患儿可以再次出现腹痛。
  
  2病因
  
  一、胃肠道因素
  
  (一)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气体有四大来源:吞下的气体;中和胃酸产生;从血中弥散而来以及细菌发酵产生。
  
  (二)肠道动力增高。
  
  (三)胃肠道激素。
  
  (四)饮食因素。一些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儿发生肠痉挛与母亲饮用奶有关,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一个原因。
  
  (五)其他因素。
  
  二、非胃肠道因素
  
  3症状
  
  在小婴儿,肠痉挛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持续
  
  在小婴儿,肠痉挛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在小婴儿则可反复发作并呈自限过程。
  
  肠痉挛的临床表现一:婴幼儿不能自己述说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有时从睡眠中哭醒。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腹痛程度不等,重者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
  
  肠痉挛的临床表现二: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诉腹痛,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脐周最多,因便秘诱发的肠痉挛往往表现为左下腹痛,但也有时腹痛难以定位。腹痛一般也为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
  
  肠痉挛的临床表现三:大龄儿的腹痛程度虽有轻有重,但全身情况均较好。单纯肠痉挛在发作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常可自愈。
  
  检查
  
  1.血常规。
  
  2.便常规。
  
  3.生化全项。
  
  4.腹透。
  
  4鉴别诊断
  
  (一)经常需要鉴别的疾病
  
  1、肠套叠
  
  是婴幼儿应首先鉴别的疾病,好发于4~10个月的肥胖男婴,全年可发病,春季为高峰期。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及果酱样(血)便。阵发性哭闹为套叠的肠管痉挛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单纯的肠痉挛重而且规律性更强。呕吐几乎发生于每一例肠套叠,单纯肠痉挛则较少见。大多数患儿可触及腹部腊肠样包块,一般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数位于右上腹。包块比单纯肠痉挛时触及的肠管粗大,有一定弹性,并有触痛。发病超过6小时则可能排出果酱样便。气或钡灌肠可证实临床诊断(除少见的小肠套叠),并可通过增加灌肠压力试行肠套叠复位。
  
  2、急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多发于5以上小儿,但婴幼儿期也并非不能发生,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病初期患儿常自述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确定腹痛部位,此时可与肠痉挛相混淆,数小时后腹痛多固定于右下腹。腹痛一般为持续性,但粪石梗阻、阑尾内寄生虫等具有梗阻性质的阑尾炎在一段时期可以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也应与肠痉挛鉴别。鉴别要点是各种类型阑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压痛,病程稍长还可能出现肌紧张,与肠痉挛不同。有时需数次检查才能确定其压痛点是否为“固定”。此外,阑尾炎常伴有早期的恶心、呕吐及稍后的发热与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肠炎或肠道感染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除阵发性腹痛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及发热等症状,有时会由于吐、泻而发生脱水。以上都是单纯肠痉挛不应有的表现,但发病初期还是需要与肠痉挛鉴别。包括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在内的肠道感染应结合大便的化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4、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较为多见,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常自述为隐约的腹痛,为阵发性。有时不能确定腹痛部位,也常为右下腹痛,因回、结肠系膜富含淋巴组织。体格检查可有右下腹压痛,但压痛点并不固定,也不伴肌紧张。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时不要忘记进行患儿的咽喉部及肺部检查。
  
  5、肠蛔虫症与胆道蛔虫
  
  肠蛔虫症引起的腹痛实际上也是一种肠管痉挛性疼痛,且呈阵发性,有时出现呕吐与腹部压痛,难以触及蛔虫团。本症虽与肠痉挛临床表现相似,但因治疗方法不同,故还应力求作出鉴别。胆道蛔虫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上腹部偏右为疼痛最重点,可伴有局部的压痛与肌紧张。胆道蛔虫有时与肠蛔虫症并发,应予以注意。蛔虫并发症与国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诊断必须结合病史。虽近年来本症有所减少,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仍为常见病。
  
  6、便秘
  
  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时原因引起的便秘,常可诱发乙状结肠痉挛,出现阵发性腹痛。本症多发生于儿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时可触及痉挛肠管或/及干硬大便块。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排便后常可使腹痛得以缓解或消失。此外,婴幼儿甚至新生儿有时在排便前会出现哭闹,排便后哭闹消失,是否由于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经反射引起肠管痉挛,不能得知。
  
  (二)其它需要鉴别的疾病
  
  外科性:肠扭转内疝肾及输尿管结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等。
  
  内科性:胆道痉挛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卟啉病等相关病症甚至要注意到大叶性肺炎和心包炎所引起的腹痛。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a/20150923/1177363.html

责任编辑:肖秀燕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