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并非只是老年病
医网摘要: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内容,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为骨骼强度供养”。数据显示,我国超过2.1亿人存在低骨量问题,有近7000万骨质疏松患者。由于其发生悄无声息、多数没有明显症状的特点,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而骨质疏松引起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要制服这杀手,除了全民熟知的补钙,包括适量运动等在内的多种方法都可以预防并延缓骨矿物质含量的流失。
为何不易察觉?
原发性骨质疏松没有明显症状
高蕾莉解释,骨质疏松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占大部分,其发病与年龄相关,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两种,后者与年龄的增加相关。而发生在年轻人中的特发性骨质疏松较为少见。继发性骨质疏松与年龄并没有太大关系,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
与继发性骨质疏松不同,除了年龄增加及女性绝经外,原发性骨质疏松并没有太多信号。也有很多人将腰疼等骨质疏松的可能症状作为衰老的正常表现,也有人将骨质疏松本身作为衰老的正常表现,这需要引起重视。
致病因素?
与年龄增长没有必然关系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一位长期研究骨质疏松的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也呈现出不同特点:50多岁时,前臂骨量流失较为严重,前臂骨折更为常见,而在60岁左右人群中,腰椎骨量流失明显。70、80岁人群容易出现髋骨骨折,也是危害最大的骨折。一旦发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并发症严重。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高蕾莉介绍,“如果人们在年轻时注重饮食、生活方式等,尽量将自己在骨峰值时期的骨矿物质含量水平提高,也有可能在年老时不出现骨质疏松。”但从现实情况来看,60岁左右的人群在其年轻时,存在一些营养情况不好的情况,骨量的“基础”打得不太好,发生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风险相对更高。
如何预防?
预防骨质疏松不等同于补钙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提高骨质疏松,不少居民几乎将其等同于补钙,将补钙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曾指出,常人每天需要800毫克左右的钙,50岁以上的人群需要1000毫克的钙。但据调查,中国居民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只有400毫克左右。与此同时,钙的吸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要注重补充钙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等,以促进人体所吸收的钙能够进入骨骼。除了钙质,还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6年发布的一项追踪调查显示,服用钙片及维生素D对治疗骨质疏松作用甚微。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薛延解释,补钙对预防骨质疏松很重要,但另一方面,骨头的组成包括有机质、无机质等,骨骼中含有骨胶原、多种微量元素等,包括钙、磷等,这些成分共同作用,才能保证骨头既坚硬,又有韧性。
高蕾莉告诉记者,补钙与预防骨质疏松并不完全等同。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人群每天所需的钙量及维生素D也作了推荐,钙摄入足量,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补钙并不属于骨质疏松治疗范畴,如果已经出现骨质疏松,单纯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不足的,“医学上有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之分,如果已经发生骨质疏松,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作为基础措施的。”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a/20151020/1191627.html
- 治疗骨质疏松要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