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女人们的健身方法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运动的耐受力和反应有差异,不同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不同的锻炼身体的要求。

  试问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能永葆青春靓丽呢?然而,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我们经历着或经历过20岁、30岁、40岁、50岁……担心美随着时间远离自己。虽然我们不能永葆青春,但怎样才能让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保持姣好的身材,散发独有的女性韵味呢?关键就在于科学的健身
    
  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运动的耐受力和反应有差异,不同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不同的锻炼身体要求。不少女士因为发胖而盲目地吃各类减肥药物,或是麻木地节食,这些方法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浪费了金钱和时间,更容易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生命在于运动,请教专业的健身教练、运动学或者医生,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健身锻炼要点,根据自身情况量身订造专属自己的健身计划,循序渐进地坚持运动,将受益终身。
  
  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运动的耐受力和反应有差异,不同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不同的锻炼身体的要求。日前,记者就女性在15岁前、15-19岁、20-25岁、26-29岁、30-35岁、36-39岁、40-45岁、46-55岁和56岁以后这9个年龄段的健身锻炼要点,采访了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天娱会所的叶子教练,以及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的廖八根主任,分别为9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朋友进行专业的健身锻炼指导。
   
  15岁前
  
  突出灵活、协调和速度
  
  身体功能特点:青春早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脏等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女性出现月经初潮,性器官尚在发育,生殖机能亦在完善之中。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手臂、臀部、下肢。
  
  锻炼方式推荐:灵活性、协调性和速度性比较突出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体操、舞蹈、球类运动。
  
  注意避开的误区:
  
  1、误以为月经期不能锻炼。其实经期运动可改善循环系统的机能,运动时腹肌和盆肌的收缩与放松,对子宫可以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利于经血的排出,减轻下腹疼、腰疼、呕吐等不适感。
  
  2、盲目减肥。实际上,体脂生理性增加,其实并不肥胖。有人认为不吃早餐能不发胖。其实,在身体发育时期必须养成吃早餐的良好习惯,营养充足的早餐保证了身体发育所需,也可帮助提高学习效率。课间可饮一杯豆浆或牛奶。
  
  提醒事项:
  
  1、避免盲目节食。
  
  2、月经刚来的一年要注意降低负荷锻炼。经期锻炼不宜游泳,并尽量避免跳跃
  
  3、身体突增期,宜减低锻炼负荷和锻炼量,健身活动时间不要过长,运动量不要过大。
  
  动作和仰卧起坐练习;另外有月经失调、痛经者锻炼也要注意负荷。
  
  4、避免激烈跳跃、扭转活动以免损伤骨骺及影响骨盆发育等。
  
  饮食配合:青春发育期特别需要蛋白质的摄入,膳食安排要有充足大豆类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A、D、C、B族和钙、磷、锌、铁等矿物质,对体力及脑力发育也有重要的作用。
    
  15-19岁
  
  加强腰腹肌锻炼
  
  提醒事项:水的摄入量不足,会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和体内垃圾、有害物质的排出。青少年的需水量高于成年人,每日摄入2500毫升,才能满足人体代谢的需要,因此要注意水的摄入量。
  
  饮食配合:青春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量都较大,只要饮食不过度,多食蔬菜、水果和瘦肉,少食甜食和零食。
  
  身体功能特点: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在心理上、生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稚嫩组织器官走向成熟、功能健全。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腰腹部、臀部、下肢。
  
  锻炼方式推荐:仰卧起坐、打羽毛球、登山、跳绳。
  
  注意避开的误区:有女生感觉腰腹粗,就采用束腰的方法,但这不仅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也没有实际效果。只有加强腰腹肌的锻炼,才能有效塑造腰部线条,让体态更匀称。
   
  20-25岁
  
  坚持健身塑形训练
  
  身体功能特点:该时期女性的身体功能处于鼎盛时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弹力等各方面均达到最佳点。在这个人体骨骼成长的最佳阶段,培养良好的健身锻炼习惯,注意坚持运动,保持体
  
  重,可以为今后的身体健康储备“资源”。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胸部、腰背部、臀部、大腿。
  
  锻炼方式推荐:可选择高冲击的有氧运动和各类舞蹈,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塑造身体线条。也可以尝试拳击运动,能消耗大量卡路里,强化全身肌肉,增强耐力,锻炼手眼协调。
  
  注意避开的误区:有一种错误认识是运动量越大越好,其实运动量过大会造成过度疲劳,在锻炼的过程中应作调整、放松、休息,否则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在每次运动前要做好准备运动,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提醒事项:有心脏病的病人尽量避免高冲击的运动。
  
  饮食配合:多吃些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和蔬菜,以促进铁吸收,适量补充蛋白质,适当补充维生素。
    
  26-29岁
  
  新陈代谢开始下降
  
  身体功能特点:这个时期,女性的新陈代谢速度开始下降。即使维持以往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发胖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加上工作、家庭的压力,锻炼的时间也有所减少,腰围、臀围数字也日渐增长。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胸部、腰背部、臀部、手臂、腿部
  
  锻炼方式推荐:瑜伽、健美操、跳踏板操、跳绳、慢跑、球类、登山。
  
  提醒事项:
  
  1、没有运动习惯的女性,不应在怀孕期间开始做健身操,即使有健身操训练基础,也需得到医生、教练的专业指导。
  
  2、健身时要戴承托力较好的胸罩,尽量避免经期锻炼,运动量也不宜过大。
  
  饮食配合:可以选择鸡蛋、鱼、虾、紫菜、海带、海蜇,黄豆制品、红枣、黑木耳等含铁量高的食物,补铁补血。餐前餐后多补充水分,但避免喝茶、咖啡、苏打水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注意均衡饮食。
  
  30-35岁
  
  有氧运动保身材
  
  提醒事项:有氧运动要坚持,才能锻炼心肺循环功能,提高人的体力、耐力和新陈代谢潜在能力。
  
  饮食配合: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及时清除导致衰老的自由基;坚持饮牛奶等补充钙质。
  
  身体功能特点:这个阶段的女性大部分经历生育成为妈妈,皮下脂肪堆积变成了不少赘肉,身材走形。脸上开始出现皱纹,皮肤也变得粗糙。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胸部、腰腹部、臀部、腿部。
  
  锻炼方式推荐:瑜伽、保健体操、游泳、步行、慢跑、爬山等低强度有氧运动。
  
  注意避开的误区:有人认为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效果不如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实际上这两者在理论上可以带来相同的减肥效果。30-35岁阶段,过高强度的运动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疲倦,应该每星期坚持4-5次有氧运动,每次坚持30分钟左右。
    
  36-39岁
  
  多做伸展运动
  
  身体功能特点:这个阶段的女性开始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身体的关节有时会发出一点响声,这或许是关节病的先兆。为了使关节保持较高的柔韧性,应多做伸展运动。同时要注意心血管系统的锻炼。不应强求身材还能如年轻时一般苗条,而是要在健美的基础上,以健康为主要目的进行锻炼。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四肢和背部肌肉。
  
  锻炼方式推荐:瑜伽、普拉提、健身俱乐部有系统、有指导的美体瘦身运动
  
  注意避开的误区:伸展运动不是硬要把肌肉拉伸到痛才有效果,这样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正确的方法是保持静止的拉伸。
  
  提醒事项:
  
  1、应在教练指导下进行器械普拉提锻炼,以免因使用器械不当而造成身体损伤。
  
  2、伸展运动避免弹振,否则易造成肌肉收紧或肌肉痉挛。
  
  饮食配合:要注重补充钙质,乳类制品是最好的钙质来源,可以在此基础上再食用一些豆类。另外,补充膳食纤维也有着通秘、排毒,防治肥胖方面的功效,例如黑米、草莓、梨、西兰花、韭菜、大豆、海藻中都含有膳食纤维。
    
  40-45岁
  
  增加肌肉锻炼
  
  身体功能特点:迈入40岁,很多女性就会出现“中年发福”的迹象,这时骨骼开始疏松,肌肉失去弹性和活力。不坚持运动锻炼,一年身体将流失1/3肌肉,而换来同等重量,甚至更多脂肪。所以通过建造肌肉来提升新陈代谢,锻炼关节的灵活,并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重点锻炼的身体部位:腰腹部、臀部、腿部。
  
  锻炼方式推荐:举哑铃和爬楼梯、踢毽子、网球等低冲击有氧运动
  
  注意避开的误区:
  
  1、仰卧起坐能消除腹部脂肪。仰卧起坐对增强腹肌、消除局部脂肪有一定作用,但腹部脂肪堆积是一个全身性问题,仅靠仰卧起坐较难见效。科学减肥应以做长时间中低强度的全身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并配合脂肪堆积部位的力量训练。
  
  2、肌肉锻炼没效果。有人认为40岁以上的人肌肉锻炼没有效果,实际上,迈入这个年龄段,与20岁相比,肌肉的可锻炼性下降了25%,仍然可以选择低冲击的有氧运动来加强锻炼。
  
  3、锻炼会使体重增加。一些肥胖的人担心运动后食欲明显增加,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导致体重增加。事实上锻炼后一般食欲会轻度增加,单纯的锻炼对减重效果确实不大,但它却能遏制体重的继续增加,并能改变体脂成分,减少体脂、增加瘦体重。
  
  提醒事项:要做好充足的热身运动。注意节制饮食以防肥胖。
  
  饮食配合:加强钙质吸收,多喝牛奶以及豆浆,还可补充富含维生素B、C和E的食物。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a/20160527/1317926.html

责任编辑:肖秀燕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