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粉刺印 想要无瑕肌肤用这招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现在很多人青春不再,而粉刺印还在,所以去粉刺印已经成为“面子问题”的头等大事。那么如何科学的去粉刺印呢?有哪些小窍门帮助我们去除恼人的痘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现在很多人青春不再,而粉刺印还在,所以去粉刺印已经成为“面子问题”的头等大事。那么如何科学的去粉刺印呢?有哪些小窍门帮助我们去除恼人的痘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粉刺又称“痤疮”、“酒刺”、“暗疮”等,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因毛孔堵塞所致,若形成顶为白色的丘疹,就称为白头粉刺。白头粉刺也称为白头,是毛囊漏斗部被角质层细胞堆积、堵塞,角质物和皮脂充塞其中,形成白色角质物丘疹,表面有表皮覆盖,与外界不相通,成为封闭式粉刺。好发于面部或颈部,一般为对称性分布,两侧多寡不定,无自觉症状。

盐水

盐水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粉刺的产生,对于初期的粉刺特别有效。用15克盐水冲洗患粉刺的地方,每天1—2次,2—3天就能抑制粉刺的生成。但是要注意浓度过高的盐水会导致皮肤脱水、恶化,所以一定要慎用。

果菜汁

准备小白菜、荷兰芹、青辣椒、柠檬、苹果、绿豆。将所有材料一同榨汁饮用。长期坚持,粉刺会明显减少。

药物治疗

严重的粉刺可用药物治疗,如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需持续1-3个月,就可见效。也可外用抗生素进行抗微生物治疗,例如林可霉素,过氧化苯甲酰等。

绿豆粉

将绿豆粉煮成糊状,每晚睡前清洁好脸部后。均匀的将绿豆糊涂在患处,坚持2星期,粉刺便会慢慢隐去,非常有效哦。

牛奶

取牛奶半杯煮沸,待其温热后以棉花蘸湿,轻搽于脸上,片刻后,牛奶渗入毛孔,软化黑头粉刺,再用清水洗去,然后轻轻将粉刺头挤出。牛奶中可加入少量植物油,这样能较快地清除粉刺且不留有斑迹。

蒸脸

准备大半面盆热水,屏气将脸置于盆口,四周以湿毛巾围严,蒸汽浴面。这样重复几次,然后用温水洗脸。每周2~3次,使面部毛孔经常保持通畅。蒸完后马上使用爽肤水进行保湿,清洁和收敛毛孔,减少黑头和粉刺的生成,吸收皮肤分泌过量的油脂,使皮肤保持清新光洁。

维生素

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维生素C,能修复肌肤被痤疮损伤的组织,很多水果都含有,如柠檬、柑橘、猕猴桃。维生素A对肌肤有再生的作用,如胡萝卜、菠菜、杏子、动物肝脏、鱼肝油等,另外维生素B2、B6还有维生素E对皮肤都有着很好的美容效果。

清洁

粉刺多发于油性肌肤,所以肌肤多余的油脂一定要清洗干净。如不清洗干净,很容易导致粉刺发炎恶化成痘痘。使用清洁力强、控油效果好的植物型洁面奶,早晚各一次。中午吃完饭,也要做好嘴唇部位的清洁工作。

引发粉刺的原因

1、雄激素过度分泌或者激素分泌失衡

导致皮脂分泌增加,堵塞皮脂腺导管,鼓起来形成痘痘。一般男性的高发年龄在15岁左右,女性的高发年龄在25-30岁。

2、毛囊导管角化过度

皮脂腺导管上皮角化异常,正常的皮脂排泄通道受阻,导致皮脂在毛囊部位聚集。

3、皮脂皮屑堵塞毛孔

脸上代谢的的皮脂皮屑未能从脸上代谢出来,导致脸部出现小肿块,那个就是白乳头粉刺,如果接触空气太多会被氧化,形成黑头粉刺。

4、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毛囊或皮脂腺处聚集大量皮脂,痤疮丙酸杆菌在这些皮脂上大量繁殖,导致皮肤发炎,出现脓疱。此时,体内的免疫防卫机制启动,血液里的白细胞冲到发炎的部位,专杀细菌病毒,所以感染的部位有红肿、热痛的感觉。皮肤上的红色痘痘其实是局部血管扩张造成的,而皮肤上的脓疱是被白细胞包裹的细菌和炎症代谢产物。

去粉刺小窍门

1、柠檬蛋清

取一个柠檬,挤出柠檬汁,鸡蛋取蛋清,将柠檬汁与蛋清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涂抹在洗净的脸上,等半小时后用清水洗净即可。坚持用2个星期,你会发现毛孔变小,痘痘也变少了,皮肤变得白嫩了。

2、绿豆粉面膜

绿豆是很好的清热解毒食物,我们经常将绿豆煮水来喝,其实绿豆也可以做成面膜治疗青春痘,而且效果还不错哦。

具体做法:绿豆粉适量,加水调匀,在敷脸之前先搽些化妆水,然后涂上绿豆粉面膜,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每周做2次,也可以酌情加入其它材料。比如皮肤油加点鸡蛋清,皮肤干加点蜂蜜。

3、黄瓜白醋

取等量黄瓜汁和白醋,调匀,涂抹在洗净的脸上,等10分钟后用温水洗脸,连续使用半个月能治疗好青春痘。

4、芦荟鲜叶

芦荟经常用于护肤,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也能治疗青春痘,方法很健康的,将芦荟叶洗净,直接涂抹在皮肤上,能够起到消炎止痛的功效,治疗青春痘,另外,如果青春痘比较严重的话也可以选择内服,将芦荟榨汁,早晚各服用10毫升。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去粉刺小窍门的相关内容,通过文中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粉刺的原因,知道了粉刺怎么去除,如果你有粉刺,不妨参考文中的方法去粉刺。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a/20170701/1493120.html

责任编辑:xianyj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