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急泄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能治愈,部分病人可自愈,若大便清晰如水而直下无度者,病势较重;慢性久泻脏器亏虚,缠绵难愈,若久泻脾虚及肾,泄泻无度,则病势趋向危笃。

    病机
   
    一、发病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二、病位
    
    主要在脾,与胃、大肠、小肠。
    
    三、病性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若迁延日久,可由实转虚;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病属虚证,亦可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
    
    四、病势
    
    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能治愈,部分病人可自愈,若大便清晰如水而直下无度者,病势较重;慢性久泻脏器亏虚,缠绵难愈,若久泻脾虚及肾,泄泻无度,则病势趋向危笃。
    
    五、病机转化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脾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发为泄泻。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其他如肝气乘脾或肾阳虚帅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而湿盛与脾虚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急性暴泻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易转为慢性久泻,慢性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而急性发作,表现出虚中夹实的证候。
    
    辨证论治
    
    一、寒湿泄泻
  
  
    主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可兼见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是风寒外束之征。
   
    治宜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二、湿热泄泻
    
    主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可兼见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湿热之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故发生泄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下注,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为湿热内盛之征。
   
    治宜清热利湿。
    
    三、暑湿泄泻
    
    主症见夏季盛暑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可兼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此证为暑热之邪困遏于脾,下迫肠道,脾失健运,腑失通降,分清泌浊失职,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暑热与火同类,故泻下暴急量多,粪便色黄褐。余下诸症,皆为暑热夹湿伤于气分及湿邪郁于中焦,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所致。
   
    治宜清暑化湿。
    
    四、食滞肠胃
    
    主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可兼见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故嗳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
   
    治宜消食导滞。
    
    五、肝气乘脾
    

    主症见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不止,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可兼见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喜叹息,嗳气纳差,矢气频作。
   
    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 治宜抑肝扶脾。
    
    六、脾胃虚弱
    
    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食,则大便次数增多。可兼见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进食油腻易引起泄泻。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治宜健脾益胃,渗湿止泻。
    
    七、肾阳虚衰
    
    主症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又称为“五更泻”、“鸡鸣泻”、“肾泄”,泻后则腑气通畅,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转化者。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gc/20160731/1390330.html

责任编辑:肖秀燕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