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家族患病几率比常人高7~8倍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因宫颈癌去世的明星梅艳芳,她的姐姐也患此病去世,更加证实了这种恶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尽管它的遗传因素不如乳腺癌、大肠直肠癌那么明显,但凡家族中有女性成员曾患宫颈癌,那就要加倍小心了。而且有家族史者一旦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更容易恶化为癌症。

  遗传性疾病的三种类型
  
  多种疾病可在母女间遗传,研究证实,“多基因遗传病”可预防。多了解这些具有“母女相传”倾向的疾病有助我们远离疾病
  
  宫颈癌家族
  
  患病几率比常人高7~8倍
  
  因宫颈癌去世的明星梅艳芳,她的姐姐也患此病去世,更加证实了这种恶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尽管它的遗传因素不如乳腺癌、大肠直肠癌那么明显,但凡家族中有女性成员曾患宫颈癌,那就要加倍小心了。而且有家族史者一旦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更容易恶化为癌症。
  
  遗传度:
  
  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她患有此类癌症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4.7~7倍。
  
  诱发环境:
  
  直接的诱发环境或条件是不确定的,但多年的大量资料证实,宫颈癌的发生与早婚、早育、多育及慢性宫颈炎有关。
  
  防范措施:
  
  1.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大量防癌普查资料表明,90%~95%的早期宫颈癌都能经一次宫颈细胞涂片检查得以发现。如果你有了性生活,就应该开始检查,每年1次,假如结果正常,可以根据医嘱适当延长检查间隔时间。
  
  2.学会观察白带和阴道出血等现象。白带增多、有异味、阴道异常出血等都是宫颈癌的前期表现,不要轻视这些信号。
  
  3.及时治疗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假如你已经有家族病史,那么你要比别人更积极地去治疗宫颈炎,杜绝发展为恶性疾病。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持外阴和阴道清洁(尤其是产后、经期等特殊时期)、性生活适度、性伴侣固定、尽量减少流产次数等等。
  
  骨质疏松症
  
  遗传概率约50%
  
  骨质疏松症是“静悄悄的流行病”,其主要变化是骨结构变得稀疏,骨重量减轻,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很高,尤其偏爱女性,其发病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变化有关。当女性到了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时,骨质疏松情况往往更加严重。
  
  遗传度:
  
  科学家通过测量基因和骨转换率等证实了这种疾病的遗传倾向性。若母亲或外婆患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其女儿或外孙女患同样疾病的概率在50%左右。
  
  诱发环境:
  
  不少女性为了皮肤白皙而拒绝日晒,梦想“魔鬼身材”而拼命节食,坐在办公室极少运动,这些都为骨质疏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防范措施:
  
  1.适量补钙。根据医生检查的骨密度和X线结果制定最适合你的补钙方案,包括钙制剂的选择、用量等。
  
  2.摄取充足的蛋白质。长期低蛋白质饮食会引起骨基质中的蛋白质合成不足,导致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所以鸡蛋、瘦肉等高质量蛋白质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
  
  3.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长期缺乏锻炼的人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甚至自发性骨折的危险,远远大于经常运动锻炼的人。不过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适合来预防骨质疏松,只有对抗地球引力的运动才适合,比如跑步、跳跃等,而游泳则不适合。
  
  ▲研究表明,包括容貌、性格等在内的很多特征都会在家族之间遗传。(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压和静脉曲张在家族中具有遗传性,所以产科医师通常要了解孕妇的母亲是否有过难产史,以帮助判断这位孕妇未来的分娩情况。
  
  遗传度:
  
  不要怀疑,女儿的骨盆尺寸、形状真的跟妈妈相似,这种相似程度或许超过70%。
  
  诱发环境:
  
  与分娩过程中的产力、产道、胎儿以及产妇的心理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防范措施:
  
  1.定期产检。对所有孕妇来说,定期产检都是黄金定律。
  
  2.正常胎位的保证。假如产检发现了胎位异常,应该更加积极地去纠正,比如采用膝胸卧位来保证胎头朝下等等,以尽量减少骨盆对分娩的异常影响。
  
  3.避免胎儿过大。如果孕妇营养过剩、缺少运动,胎儿超过4千克时,分娩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4.控制妊娠并发症。由于大龄产妇越来越多,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增长趋势,假如骨盆大小、形状异常又刚好合并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那么难产的发生更加在所难免,所以尽量以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定期产检等方法,来避免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5.控制体重。准妈妈过于肥胖会增加难产的风险。
  
  6.选择合适的产院,做好剖宫产准备。
  
  难产:遗传几率或超70%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gja/20151022/1192275.html

责任编辑:肖秀燕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