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血的饮食调理要点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  轻度贫血的症状并不明显,仅仅是体能低落,头晕乏力,抵抗力下降,脸色和黏膜缺乏红润,皮肤缺乏润泽,头发干枯容易脱落等症状,往往被女性所忽略。还有一些症状包括舌痛、食欲不振和恶心、乏力、易怒、冷漠、头昏目眩、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畏寒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昏厥。

  古人常用“面若桃花”来形容美女的肤色,女人的好气色来自哪里?面色的润泽反映了其内在气血的充盈程度。然而,很多女性为了保持身材经常采取节食行动,节食一方面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够,另一方面,会导致肠胃功能变差,营养吸收出现障碍;又加女性上生理期的血液流失、孕产期的营养损耗以及更年期的激素变化,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女性贫血。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15-49岁女性的贫血率为15%,而孕妇的贫血率为16.9%以上。
  
  女性贫血的判断标准
  
  贫血是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一种将氧气输送到红细胞和身体各个组织的蛋白质)造成的。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理想情况下应当在120-150之间,但很多女生在110~120之间,实际上已经偏低了。如果再低于110,就属于贫血状况了。轻度贫血的症状并不明显,仅仅是体能低落,头晕乏力,抵抗力下降,脸色和黏膜缺乏红润,皮肤缺乏润泽,头发干枯容易脱落等症状,往往被女性所忽略。还有一些症状包括舌痛、食欲不振和恶心、乏力、易怒、冷漠、头昏目眩、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畏寒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昏厥。
  
  女性贫血的饮食调理要点
  
  据调查,对于营养素缺乏型贫血,绝大多数属于缺铁性贫血,同时部分人还存在同时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6、锌等其他问题,这些情况也会造成贫血,所以在饮食调理上要特别注意这些营养素的摄入。
  
  1、保证铁、锌的摄入。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红蛋白主要负责向细胞输送氧气,并转运二氧化碳。除了红肉和内脏,富含铁的食物还有黑木耳,红枣,葡萄干、黄豆,鸡蛋,紫菜,海带、芝麻酱等;绿叶蔬菜中含铁多的有苜蓿、菠菜、芹菜、油菜、苋菜、荠菜、黄花菜、番茄等;水果中以杏、桃、李、葡萄、红枣、樱桃等含铁较多;粮食中小米、大黄米、燕麦、黑米和紫米含铁丰富。含锌丰富的素食主要有干果、谷类胚芽和麦麸,而一般的植物性食物含锌量很低。缺锌一般不会导致贫血,但由于素食中锌和铁的吸收率较低,所以缺锌也常常伴随着缺铁。如果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要注意维生素C的摄入,增加铁的吸收率。
  
  2、保证维生素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的摄入。
  
  缺乏维生素B2会妨碍铁的吸收,维生素B2丰富的食物有奶类、蛋类、各种肉类、全谷类、坚果以及绿叶蔬菜;维生素B6摄入不足会造成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反映了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降低,不过由于维生素B6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原发性缺乏并不常见。但是维生素B6的需要量随着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脏、豆类和绿叶蔬菜和坚果等,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素食者除了要经常吃些发酵食物、菌类外,最好定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制剂,防止维生素B12的缺乏。
  
  3、营养均衡的基础上,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
  
  除了上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蛋白质缺乏型营养不良也会造成贫血,因为红细胞最主要的是血红蛋白,而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是血红蛋白制造和生成的原材料。所以,即使摄入热量超标而营养不均衡,例如糖和脂肪过量而蛋白质缺乏,也会导致贫血,这也是很多人既肥胖又贫血的原因。优质蛋白的来源有奶制品、鸡蛋、大豆制品、瘦肉、水产品,还有花生、开心果、大杏仁等坚果也是不错的选择。
  
  4、采用合适的烹饪方式,改善消化功能。
  
  大多数贫血女性由于节食或者偏食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同时伴有消化吸收障碍,所以在食材的烹饪方式上宜选择清淡、烂软的方式。如蒸、煮、炖、汆烫,尽量避开吃生冷、凉拌、煎炸、重口味等不易消化的方式,同时,主食也应该尽量选择粥类和发酵的面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食材中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5、不要迷信传统补血食物。
  
  很多人女性都会迷信大枣、红糖、桂圆、葡萄干等传统的补血食物,它们在素食里的确属于铁含量较高的食物,但是如果不认真吃好三顿饭,单靠这些食物来补铁是不现实的。对于一位育龄期的女性,每天铁的需要量是20毫克,如果靠大枣或者红糖(铁含量均为2-3毫克/100克)来提供,要吃够两斤才能把铁不足,最后的结果是:贫血未必得到改善,但是发胖是肯定的。在吃好饭的基础上,适量吃些这类食物作为饮食调理是值得推荐的。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a/20160215/1260954.html

责任编辑:肖秀燕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