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不孕应该做的12个检查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输卵管通液术有较大的盲目性,难以对输卵管形态功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但由于方法简单可作为筛选试验。检查时间应安排在月经干净后3~7天,无妇科炎症及性生活的情况下进行。


  
  3.免疫性不孕的检查
  
  (1)精子免疫检测分AsAb检测、精浆免疫抑制物质检测和精子的细胞免疫检测三部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仍是AsAb的检测。检测AsAb的方法有很多,目前的手段只是有限的集中在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和少数IgM)上。一是检测附着在精子上的AsAb(直接法);二是检测血清、精液、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的AsAb(间接法)。直接法比较可靠,间接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有效性偏低而变异性偏高。
  
  (2)精子宫颈黏液试验性交后试验(PCT):在预测的排卵期进行,试验前3日禁性交,避免阴道用药或冲洗,若宫颈有炎症,黏液黏稠并有白细胞时,不适做此试验,需治疗后再做。性交后2~8小时内,吸取受试者宫颈黏液涂于玻片上检查。若每高倍视野有20个活动精子即为正常;若精子穿过黏液能力差或精子不运动为异常。PCT正常时说明夫妻性生活正常,卵巢雌激素分泌和宫颈黏液反应性正常,精子可以穿透宫颈黏液,该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可排除女方宫颈因素和男方精子成活率和穿透力等相关因素导致的不孕。
  
  4.不明原因性不孕的检查
  
  在诊断不明原因的不孕之前,基本不孕评估应证实有排卵、输卵管通畅、正常子宫腔和正常的精液分析,在这些都正常的情况下的不孕才归为不明原因性不孕。
  
  男性不孕的检查
  
  1.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血压,身高、体重,营养状况及第二性征,包括体型、骨骼、脂肪分布、体毛分布、有无男性乳房发育(提示Klinefelter综合征),有无嗅觉异常(提示Kallman综合征)等。
  
  (2)生殖器官检查检查睾丸大小、质地、压痛等;附睾有无压痛、硬结,输精管的有无;精索静脉有无曲张及其曲张程度;y.j大小及发育等。直肠指诊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和质地,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精囊,当精囊病变时,可能触及。
  
  (3)实验室检查①精液检查:包括对精子和精浆两方面的评估。精液常规是评价不育夫妇中男性生育力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检查,正常精液是睾丸和附睾分泌物和精子的混合物,射精时混合了前列腺、精囊腺及尿道球腺的分泌物,最后形成粘稠的射出物。分析指标包括:精液体积,精子密度,活率,活力,形态,有无白细胞等。②精液生化检查:精浆中的α-葡萄糖苷酶、肉毒碱是附睾的特征性产物;果糖是精囊的特征性产物;酸性磷酸酶、柠檬酸、锌等是前列腺的特征性产物。对这些项目检测有助于判断男性附属性腺的功能状态。③病原体检查:在前列腺液或精液中查出病原菌或支原体、衣原体对治疗有指导意义。④精液细胞学检查:根据各级生殖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可以获得有关睾丸生精功能的有价值的信息。如发现较多的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而未见精子,提示生精过程障碍。
  
  (4)内分泌检查包括T、FSH、LH、PRL等,通过测定对下丘脑、垂体、睾丸功能做出评估,并为分析睾丸功能衰竭的原因提供依据。①高FSH和低T水平提示睾丸源性的性腺功能低下,见于Klinefelter综合征、严重精索静脉曲张、放线病、药物损伤等引起的无精子症。②FSH低于正常,说明存在中枢性病变,是丘脑病变还是垂体病变,需作垂体检查、GnRH激发试验或睾丸活检来进行鉴别。③PRL明显升高,FSH、LH正常值低限或低下,并伴有性功能减低、少精、阳痿等,为高泌乳素血症,有垂体腺瘤或微腺瘤可能。④由于睾丸体积与FSH负相关,T和LH则反映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而与睾丸体积不成正比,因此,性激素测定也为睾丸活检提供依据。尽管FSH和LH呈脉冲式分泌,但FSH血清水平波动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血清FSH水平可以反映睾丸的生精功能,但FSH测定不能完全代替睾丸活检。
  
  高FSH水平、小而硬睾丸(<6ml)和无精症是Klinefelter综合征的重要诊断指标;如睾丸体积﹥6ml,则可能为原发性或特发性生精障碍;这有两种可能,一为睾丸生精上皮损伤,一为丘脑下部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GnRH)脉冲效率降低。若FSH正常,睾丸体积小,应行垂体检查、GnRH激发试验或睾丸活检来进行鉴别。若睾丸体积正常的无精症可能有多种原因,检查射精后尿液标本,以除外逆行射精。检查精浆果糖,若精浆果糖阴性,考虑是否有输精管及精囊缺如;也见于唯支持细胞综合征。若输精管正常,则可能为获得性射精管梗阻。若无精道梗阻,则需进一步作睾丸活检,以明确是否为原发性睾丸生精障碍。
  
  (5)免疫学检查当遇到不明原因的精子活力差、自发性精子凝集现象、慢性生殖系统感染等病例,可检测夫妇双方血清及精液、宫颈黏液中的抗精子抗体。
本文来源: http://www.ewsos.com/byby/20160401/1286765.html

责任编辑:肖秀燕

最新保健资讯
疾病相关资讯